饑餓時不要逛超市,否則你會買下一些不該買的食物;
疲憊時不要做決定,否則你會選擇不該選擇的方向。
深夜的時候,不要和一個異性聊天,否則你會誤以為自己已經愛上對方。
感情世界亦如此:當能量耗盡、精神萎靡時,那扇本應通向溫暖聯結的心門,卻可能成為你跌落深淵的入口。
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:錢會流向不缺錢的人,愛只會流向不缺愛的人。
看過電影《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》的小夥伴,都知道松子的悲劇始於童年的缺愛。父親將全部關注傾注於病弱的妹妹身上,她只能靠扮鬼臉、討好甚至自我犧牲來換取一絲絲父愛。
這種長期的情感饑餓,讓她成年後像溺水者般抓住每一段關係——哪怕對方是暴力的作家、利用她的情夫,或是背叛她的混混學生。
她每一次"愛"的抉擇,都是低能量狀態下的求生本能:用他人的存在填補自我價值的空洞。
說實話,我看這部電影不止一遍,每次看完,都在內心深深地心疼她。
心理學中的"自我決定理論"揭穿了這種情感陷阱:當基本心理需求(自主感、勝任感、歸屬感)未被滿足時,人會像抓住浮木般,抓住任何形式的關注。
一個人在低能量的狀態下,吸引的往往也是同樣被陰霾籠罩的靈魂。這不是偶然,而是心理磁場的必然吸引。
心理學家卡爾·榮格說過:我們潛意識裡未癒合的傷口,總在隱秘地篩選著我們的相遇物件。
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《驚人的磁場定律:你是誰,你就會遇見誰》
當你處於低谷,周身彌漫著不安與匱乏的氣息,便會自動遮罩那些充盈、穩定的高能量個體——他們的光芒反而會反襯、刺痛你此刻的脆弱。
於是,你只會看見並接納那些同樣在陰影中踟躕的人。
我一朋友便是如此。
職場連遭挫敗後,她在一個深夜的聊天群裡遇到了那位"同病相憐"的男人。兩人沉溺在相互傾倒失意苦水的漩渦裡,誤以為彼此都找到了靈魂的慰藉。
可當兩個人真實地相處後,才發覺,這段關係如兩條纏繞的藤蔓,彼此依附著,卻沒有向上成長的力量。
能量低谷中的相遇,常常是一場匱乏與匱乏的共振。
更可怕的是,能量低谷會悄然瓦解我們的自我價值感,使人墜入"向下社交"的泥沼,像是抓住一根貌似能拯救自己的稻草。
薩特在《存在與虛無》中說過:匱乏感如幽靈般縈繞,使人將自身價值投射於外物,將他人視為填補空洞的工具。
當能量低迷時,內在那個"我不值得被愛"的"影子人格"便悄然佔據主導,於是,我們主動降低情感門檻,接受遠低於內心真實期待的關係,只為緩解當下的孤獨與挫折感。
然而,每經歷一次如此低能量的戀愛,你的自我價值感就會降低,在以後碰到好的感情時,你可能有"不配得感"。
如何避免在低能量時,誤入情感歧途?答案並非消極等待能量自然回升,而是主動構築內在的"能量堤壩",在風暴來臨前做好準備。
自我覺察是第一步。
進行能量自檢:當連續三天感到持續性疲憊、對以往熱愛之事興趣驟減、或頻繁陷入自我懷疑時,就要警惕,此時的心靈已亮起黃燈,不適合開啟或深入情感抉擇。
提升能量的行動:
1.身體是能量基座:規律睡眠、適度運動、健康飲食,這是維持心理韌性的基石。
2.給自己建立"能量補給清單":列出那些能真正為你充電的事情——可能是沉浸閱讀、走進自然、藝術創作、或與高能量朋友深度交流。
這裡需要注意的是,一個人在能量低的時候,特別喜歡做一些能獲得多巴胺的事,比如,吃爆辣的零食、比如熬夜追無營養的爽劇、比如刷短視頻,這些短期快感更像是一種逃避。
沉浸其中是爽感,結束之後是虛無。
有的人甚至有一種"破罐子破摔"的衝動。比如,答應一個自己不愛之人的求愛。
3.書寫"能量日記":記錄每日情緒波動及觸發事件,識別消耗與滋養你的人和事,逐步優化你的生活結構。
當心靈能量重新充盈,你才擁有真正選擇的自由與力量。
佛洛德曾說:健康的愛情,不是尋找一個完整的人來彌補你的殘缺,而是以兩個完整靈魂的姿態彼此靠近。
真正的救贖只能源於內在的覺醒與重建。
請謹記:不要在貧瘠的土地上匆忙播種愛情。先讓自己成為一座能量豐沛的花園,那時,蝴蝶自會循香而來。
下次在淩晨想給某人發消息時,試著打開手機自拍鏡頭。
看著螢幕裡那個眼睛發紅的自己,像安慰最好的朋友那樣說:我知道你現在很累,但別把陌生人當成止疼藥。
然後打開淋浴頭,讓熱水沖過全身,這個動作的溫暖值,可能遠超那句石沉大海的"在嗎?"。
記住,愛情從來不是雪中送炭的慈善,而是錦上添花的共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