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的種姓制度,可按照照姓氏、膚色、職業、籍貫來分辨。印度種姓制度,誕生於西元1000多年前,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次大陸。他們為了把自己較白的膚色同土著居民較黑的膚色區別開來,開始使用“瓦爾納”(意為"色"、"種"、"質"等)一詞。最初只有兩個瓦爾納,即雅利安(白色人種)和“達薩”(即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,黑色人種)。
隨著社會的分化,原來從事祭祀的僧侶和部落首領(武士)逐漸從普通雅利安人群體脫離開來而成為兩個特權等級。一般的雅利安民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。這樣,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,在社會上便自然地形成4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。在初中歷史書當中就講到過,印度有種姓制度,"印度種姓"分為四個等級:"1.婆羅門 2.刹帝利 3.吠舍 4.首陀羅。"
第一等級
地位最高為婆羅門,在古代主要是裝神弄鬼的神職人員,主管宗教祭祀。
第二等級
刹帝利是政府公務員,做官的大都是這個等級,古代的國王就屬於這個等級。
第三等級
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,這個等級主要是商人和放貸的人,負責納稅的。而地位最低的
第四等級
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,主要是雅利安人,在古代屬於奴隸階級,並從事最低賤的勞動職業。
據說,在四種等級之下,還有一種"賤民"不在編,也就是"不可接觸者",被稱為"達利特"。不過我們大致可以猜得到,那些做官的開豪車住豪宅的富人們,肯定是高種姓的人,而最低種姓的人卻住在貧民窟裡面,很多人沒有職業,甚至靠撿垃圾為生。
歷史書當中雖然說了印度的四種種姓制度,卻沒有告訴我們怎麼去分辨。據說要分辨他們的種姓,可按照姓氏、膚色、職業、籍貫就可以分辨出出來。
姓氏:印度人取名比較單一,一般由三種人名構成,即村名、姓氏、名字。比如印度歌手馬杜賴馬尼艾耶,姓名中的"馬杜賴"是地名,"艾耶"是婆羅門種姓,"馬尼"是名字。據說高種階層最高的婆羅門不到印度人口的4%,比較少見。這些高種姓的人大多在司法部門,據說占到了7成。
膚色:高種姓的人,膚色較淺,看上去沒有那麼黑,且接近亞洲人的膚色。而低種姓的人膚色比較黑,很容易分辨。
職業:高種姓當中的婆羅門和刹帝利,一般都是非富即貴,尤其是政府部門的官員很多都來自這兩個階層。
籍貫:關於他們居住的地方從古至今都已經存在,高種姓人住在繁華的都市,低種姓住在偏遠的農村或者貧民窟,低種姓的人有的連電都用不上大有人在。
此外印度人都有信仰,三大印度教高種姓的男性有一個明顯的標誌,就是佩帶的"聖線",在高種姓男孩出生後要進行佩帶"聖線"的儀式。"聖線"由3股擰成,婆羅門男孩佩帶棉線,刹帝利男孩佩帶亞麻線,而吠舍男孩佩帶毛線,作為高種姓的標誌。
總之,高種姓的人地位很高,反正在貧民窟是見不到婆羅門的,他們天生就非富即貴。所以,種姓制度,決定了他們一生的命運。
文章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