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有三順,一順則百順!

在傳統的文化觀裡,“順”一直是特別的存在。 修養上,人們講究“君子以順德”。意思是說謹慎自己的德性,不斷修為,才能成為高尚的人。 行為上,古人認為“名不正,則言不順,言不順,則事不成”。首先要贏得他人的信任,才能把事情順利做成。 懂得順從,學會順從,是不成文的安身立命之本。渴望人生順利,盼望事業順利,祈求一帆風順,又是至始至終的美好願望。 人們探討順天知命,寄希望于順其自然,可以說將“順”作為了人的價值觀,人生觀,發展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 並且將“順”的本質也一併點明:人人都圖“順”,但順不在天,不在卦,其實就在於我們自己。 總結一下便是一個人一生要修持這樣三順:心順、言順、事順。 修養好了這些,人生才會有美好,有所成就。 心順 學會修養和把控自己 古人說:人生在世,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。 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,不同的態度,往往會是不同的結果。 控制好自己的內心,把控好自己的情緒,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,也關乎生命的品質。 莊子曾說:“敬之而不喜,侮之而不怒者,唯同乎天和者為然。” 意思是說,順境的時候不要狂喜,遭遇侮辱的時候不要發怒,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的遊刃有餘。 順心,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,不暴躁、不氣餒、不悲傷、不退縮,達到寵辱不驚,始終如一的境地。 在唐朝武則天的時代,有一個叫婁師德的宰相就具備這種境界。 曾經有人罵他“畜生不如”,他置之不理。 因為體型巨大,別人經常取笑他“土包子”,走路慢。他就自我解嘲“我不算土包子,誰算呢?” 弟弟升職了,他對弟弟說:“我們兄弟倆,一個宰相一個刺史,肯定要遭人妒忌。不和人正面衝突,要是人家把唾沫吐到臉上,我們不是擦乾走人,而是微笑著等待唾沫自己風乾。” 後來婁師德舉薦了狄仁傑。狄仁不知內情,經常不屑他,在女皇面前說他太佛系。 女皇甚為讚賞婁師德,忍不住就對狄仁傑說:“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?是婁師德啊!” 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,這才知道婁師德的品德高尚,自此仰慕不已。 憑著“心順”,在酷吏橫行、官員大清洗的時代,婁師德不但沒有被治罪,壽終正寢,還保全了整個家族的未來。 修持好了內心,心平氣和,就不與瑣事較勁,不與挫折較勁,不與不愉較勁。 心無外物,看得開,人生的路才會越來越寬。 生活也才順暢,人生自然福氣滿滿。